您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发布 > 部内要闻 > 正文

2024自然资源工作答卷之九:这一年,我们用心用情、服务民生

文章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时间:2025-01-02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自然资源是生存之基、发展之要、民生之本、生态之依,2024年,自然资源部门用心用情服务民生,真正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努力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书写下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安全是民生之基:陆海统筹监测预警防治自然灾害

  “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人民群众,高度关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2024年,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汛期多地强降雨引发严重洪涝灾害,同时海洋灾害事件频发。面对严峻的防汛救灾形势,自然资源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增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始终紧绷防灾减灾救灾这根弦,陆海统筹、协同共治,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和海洋灾害防御等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层层织密“安全网”——

  以防为主,抓实汛前工作。年初,自然资源部便会同相关部门开展全年灾害趋势预测,印发《2024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点》,对全年重点工作作出安排;在主汛期到来之前,召开2024年全国汛期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防治工作会议,强调紧盯重点部位,严防“群死群伤”事件;从4月起,派出14个工作组赴广东、广西等20多个省份,督促指导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和海洋灾害防御准备情况,提前启动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工作。

  细化部署,压实防灾责任。在主汛期,自然资源部多次召开专题会、视频会,针对不同时段、不同情势下的地质灾害防范作出细化部署,压实全系统防灾责任,加强工作统筹;启动了47次地质灾害防御响应,组织271名专家采用常态驻守与机动防御相结合的方式协助地方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工作;及时应对、高效处置云南镇雄滑坡、广东梅大高速路面塌方、湖南衡阳南岳区滑坡等多起灾情险情,以及“格美”等台风过境期间地质灾害防范。在“七下八上”关键期,各地自然资源部门在及时发布72小时、24小时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的基础上,滚动发布短临预警信息,实现了“省级预警到县、市级预警到乡、县级预警到村”。

  双控管理,盯牢“隐患点+风险区”。2024年,自然资源部在17个地质灾害防治重点省份全面开展风险双控管理试点,组织开展全国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复核,以及地质灾害1∶1万精细化调查,动态更新地质灾害隐患库,建立地质灾害风险区管控清单,探索建立以县(市、区)为单元、政府牵头、部门参与的地质灾害风险双控责任体系。

  “人防+技防”,助力防灾减灾。7月28日22时左右,广西西林县妈蒿屯滑坡隐患点安装的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设备触发预警。监测员接收到预警信息后立刻到现场巡查,发现隐患边坡开裂、坡脚水流浑浊。当地政府随即组织受威胁群众紧急撤离。23时许,滑坡发生......目前,全国已在5.6万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安装了自动化监测预警设备,实现了对地质灾害前兆关键要素的科学观测与临灾预警。

  风险防控,守护城市安全。2024年,自然资源部联合相关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的通知》,并组织编制《城市地质安全风险调查评价与区划技术指南》,针对北京、上海等19个城市,启动了城市地质安全风险调查评价与区划试点工作。

  海洋防灾减灾,突出抓好“早、准、实”——

  抓科技,“妈祖”模式显威力。数值模式是海洋预报业务和海洋科学研究的核心工具。2024年,我国自主研发的“妈祖·海浪”模式首次替代美国研制的海浪模式,在汛期台风浪应急工作中大显身手,“妈祖”系列模式代码也面向国际开源,海洋防灾减灾再添科技利器。

  重应用,普查成果再深化。2024年,《全国海洋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应用案例集》印发。第一次全国海洋灾害风险普查实施以来,沿海各地坚持“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深入挖掘普查成果在国土空间规划、灾害防范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的应用,形成了一批实践案例。案例集的印发,将进一步增强普查成果应用动力,更好推动风险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

  聚合力,应对台风“摩羯”。为做好超强台风“摩羯”防范救灾工作,自然资源部召开台风“摩羯”海洋灾害应急视频会商,部署工作;启动调整海洋灾害应急响应3次,最高启动二级应急响应;发布海洋灾害警报18期;报送值班信息5期;开展应急视频会商9次,参加国家防总专题视频会商5次;派出2个工作组共14名专家赴海南、广东,指导地方研判海洋灾害风险态势,加强海岸防护工程、海水养殖区等重要承灾体隐患排查和风险防范。

  强联动,应对海水倒灌。针对10月以来我国北部、东南和华南沿海出现的两次海水倒灌过程,自然资源部第一时间发布风暴潮预警,先后发布风暴潮预警信息13期;派出5个工作组赴辽宁、天津、河北、山东指导地方核查海水倒灌情况;组织浙江、广西、海南等沿海地方,针对海水倒灌易发区开展现场调查评估。

  2024年1~10月,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613起,涉及可能伤亡人员9937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约6.9亿元。自然资源系统共开展应急视频会商137次,发布海洋灾害警报236期,成功应对“派比安”“格美”“摩羯”“贝碧嘉”等29次海洋灾害过程。

  发展是民生之要:自然资源要素赋能城乡融合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

  这一年,自然资源部门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指导各地分类有序编制村庄规划,助力城乡融合发展与和美乡村建设——

  村庄规划是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核发乡村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进行各项建设等的法定依据。为进一步提高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成果质量,增强实用性,自然资源部与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月联合印发《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提高村庄规划编制质量和实效的通知》,指导各地分类有序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并组织召开全国村庄规划现场会,交流各地在支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方面的经验做法。同时,为了实现乡村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全覆盖,地方自然资源部门积极作为,浙江印发《浙江省“通则式”村庄规划管理规定工作指引(试行)》、广西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地区“通则式”规划管理规定编制指引(试行)》,引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自然资源部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助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自然资源部在全面总结各地已有试点经验基础上,8月印发《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意见》,对全面推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作出安排部署,特别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共建共享,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的作用,注重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面临的实际问题,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各地自然资源部门积极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不断推动新时代国土空间治理提质增效。五年来,全国共有25个省份实施1500多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累计投入资金6700多亿元、完成整治总面积达720多万亩,全国共计新增耕地66万亩、减少建设用地16万亩,系统解决农村地区存在的空间布局无序化、乡村耕地碎片化、土地资源利用低效化、生态质量退化等问题,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这一年,自然资源部门立足职责,积极推进房地产领域“三大工程”建设等重大任务,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为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满足工薪群体刚性住房需求,支持城乡居民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自然资源部办公厅4月印发《关于做好2024年住宅用地供应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统筹“市场+保障”的住宅用地供应安排,继续大力支持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优先安排、应保尽保。各地自然资源部门高度重视用地保障,配合政府将规划和建设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与改善民生质量、提升城市品质等工作统筹起来、一体推进。福建省福州市积极推行保障房项目前置服务和并联审批,促成项目快速落地;安徽省合肥市组织编制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国土空间专项规划,并坚持以需定建,单列保障性住房用地计划;吉林省长春市将林语路配售型保障房项目按照优质区域、优质配套、优质环境标准筛选地块......目前,全国65个城市的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项目正加速落地,千家万户的安居梦圆梦可期。

  “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可更好地统筹安全与发展,全方位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城中村改造则可有效消除各类安全风险隐患,提升基础设施韧性,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自然资源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4月办公厅印发《平急功能复合的韧性城市规划与土地政策指引》,要求识别新时期城市面临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风险特征,支持并推动“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系统推进大城市病治理和城乡融合发展;6月办公厅印发《城中村改造国土空间规划政策指引》,特别强调建立顺应城市发展和符合群众利益的正负面清单,在改造过程中充分考虑村民和外来人口的合理诉求和生活需求,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大工程”之外,老旧小区改造对惠民生、促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自然资源部办公厅5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规划土地政策支持老旧小区改造更新工作的通知》,从深化调查评估、加强规划统筹、强化政策支持、优化审批流程4方面提出要求,加强规划土地政策支持,特别是突出了保障民生和激励公益贡献的政策导向,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围绕推进房地产领域“三大工程”、老旧小区改造、低效用地再开发等工作,各地自然资源部门结合群众“身边的需求”,重塑城市空间,推进城市“向新生长”,让群众幸福感“原地升级”。重庆市北碚区重点推动18个老旧小区及老旧街区环境改善、14个老旧厂房及园区用地发展转型、13.63平方公里低效城镇用地再开发等更新工作,持续促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黄边村更新项目将旧村、旧厂房纳入整体规划研究范围,运用政策组合拳,优化工业产业布局,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切实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让特大城中村走上产城融合发展新路。

  这一年,自然资源部门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生态溢价惠及人民群众——

  自然资源部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12月制定出台《关于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自然资源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意见》,切实推动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一是夯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资源和空间基础,让绿水青山的“颜值”更高。通过强化国土空间规划战略引导,严格自然生态保护空间底线约束,实施自然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守牢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夯实生态产品供给基础,厚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绿色底色。二是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资源要素供给和配置效能,让绿色低碳发展的“动力”更强。通过开展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和确权登记,摸清生产生态产品的资源底数,明确生态产品权责归属。通过健全不同门类自然资源资产的权利体系,推动各类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等权利组合设置,促进自然资源资产增值增效。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配置方案,推动多要素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促进资产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三是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机制,让金山银山的“成色”更足。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开展资源权益指标市场化交易,推动保护成本共担、生态效益共享。健全生态补偿赔偿机制和自然资源资产损害赔偿制度。依托清洁水源、清洁空气、适宜气候等自然本底条件和优美自然风光,利用地质遗迹、地热、矿泉水等特色资源从事相关产业开发,建立全要素、全产业覆盖的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运行机制,促进产业和生态融合发展。

  同时,自然资源部在6省10市开展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在基础工作、技术体系、多元路径、支撑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了发挥典型复制推广和案例示范带动作用,自然资源部从国土空间规划引领、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资源资产权益交易、生态保护修复及产业导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协同发展等方面,总结提炼地方成功做法和实践经验,先后发布5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提炼形成外溢共享型、赋能增值型、配额交易型3类典型路径。同时,带动12个省(区、市)发布14批189个典型案例。山、水、林、田、湖、草、沙、海、冰,生态产品越来越丰富,“两山”转化路径越来越宽阔,生态惠民场景越来越生动。

  这一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持续深化,林业产业发展成效亮眼,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

  2024年,全国林草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锚定生态美、百姓富目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面,国家林草局出台做好集体林改工作的“10条措施”,要求推动实施一批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改革措施,并指导各省(区、市)制定出台深化集体林改省级实施方案,支持福建、江西、重庆建设深化集体林改先行区,推进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工作。各地积极进取、创新实践,有的探索林票、地票、碳票“三票融合”,有的颁发林业经营收益权证,有的设立“林业支行”等金融专营机构,有的建立林权流转收储平台......不断书写惠民利民富民的新答卷。

  在林业产业发展方面,国家林草局深入实施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大力支持经济林、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绿色富民产业发展,积极培育“以竹代塑”、木竹结构建筑和木竹建材等新兴产业,与江西、广西共建现代林业产业示范省(区),不断挖掘培育“森林粮库、钱库”。全国经济林种植面积近7亿亩,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达6亿多亩,各类森林食物年产量超过2亿吨,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农产品。全国林草产业总产值超过9万亿元,我国林产品生产、消费、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发展林业产业,日益成为山区林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权益是民生之魂:持续推进不动产登记提质增效护权益

  人民至上,从“心”出发。不动产登记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财产权利的重要制度,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提升不动产登记便利度,2024年年初,自然资源部等四部门印发相关通知,要求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合力攻坚,通过改善不动产登记服务“软环境”,提升高质量发展“硬实力”,不断增强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上海市,普陀、闵行等10余个区开展“全程网办、交地即交证”便民服务。在湖南,已有超过六成地区打通了不动产登记综合受理窗口和工程建设审批综合服务窗口,办证难、交易难、融资难、入学难等一系列民生“痛点”得以顺利解决。

  为满足各类经营主体市场交易和抵押融资需求,自然资源部门依托数字赋能,提速增效,不动产转移、抵押等更多高频登记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全程网办”。在长三角,地级以上城市全部实现高频业务“全程网办”;在山东省济南市,不动产登记“云柜台”让你即便身在海外,也可以通过手机连线,顺利办理不动产权证。“跨越山海不见面”,企业、群众异地办理不动产登记便利度切实提升。

  截至10月底,全国累计已有2100多个县市实施“交地、交房即交证”改革,已颁发706.4万本权证,惠及7.5万个项目、1700万群众。与此同时,各地积极推进不动产“带押过户”改革,全国累计办理带押过户业务37.1万件,涉及带押金额5330亿元。

  提升不动产登记便利度,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登记服务,不动产登记窗口这一前沿阵地不断夯实——

  6月,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通知,部署各地进一步加强不动产登记便民利民窗口建设,明确了51项窗口建设标准。各地自然资源部门和登记机构积极探索创新,提升服务水平。江苏省连云港市创新不动产登记“不对应”审核模式,有效解决了登记业务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均衡分布问题;安徽省黄山市从队伍管理、专业培训、业务规范等方面推进标准化建设,为企业和群众提供精准、专业的服务。

  为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自然资源部把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土地权利同激活资源要素统一起来,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成果——

  坚持“汇交入库、颁证到户、规范登记、日常更新”的工作标准,扎实推进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121个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和350个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地区基本完成房地一体宅基地地籍调查和确权登记任务,符合登记条件的宅基地及房屋基本实现“应登尽登”。江苏、安徽、江西等地因地制宜开展地籍调查,细化完善政策举措,积极推动为农户办理宅基地确权登记。

  以为群众“办好一件事”为标准,加强部门衔接、优化业务流程,稳妥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动产登记。浙江省嘉兴市完善部门“三级联动、业务直通、一事联办”工作机制,将登记服务延伸至镇村便民服务中心,村民在家门口即可签订土地承包合同、办理不动产登记。湖北省咸宁市建立“三级联办、不出乡镇、一窗通办”的工作模式,提升登记便利度,满足群众“就近办、快捷办”的需求。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做好林权类不动产登记对明晰林业产权、保障林权流转、支撑林权融资具有重要作用,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5月,自然资源部办公厅等三部门聚焦基层反映的林权登记堵点、难点问题,联合印发通知,规范高效做好林权类不动产登记工作,落实原林权证不变不换要求,稳定林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完善林地经营权登记,协同推进林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在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等21个县(市、区)开展了林权登记提质增效试点,探索保持原林权登记连续稳定的具体举措、集中清理规范历史遗留问题的路径方法,以及创新林权地籍调查方法、优化林权登记工作流程和完善集体林地承包经营合同管理的有效机制。

  保障和改善民生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自然资源部门将继续把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放在首位,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更多惠民利企举措落地见效,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杜岷 景明 郑雪蕾)